-
心室收缩性同步状态权重未果,CRT再起风云
编者按:多中心研究如MIRACLE、MIRACLE-ICD证实,超过30%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未出现左室功能及症状的改善。能否更加可靠地预测患者对CRT 的反应,左室机械收缩性同步状态评价的价值如何?CARE-HF证实,与QRS波时限代表的左室电活动同步性相比较,超声方法获得的左室机械性收缩的同步性状态对CRT治疗的判断更准确。然而,最近公布的PROSPECT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该研究结果提示任何单一的左室机械收缩协调性指标对CRT效果的预测均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结果迥异的研究?作者从不同角度娓娓道来。
作者:李广平|叶岚
有68919人浏览
发布于:2011-05-11
-
HCM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基因分型给力几何?
编者按:肥厚型心肌病(HCM)或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是常见的遗传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它具有遗传和表型的异质性。随着HCM遗传学机制的揭示,研究者尝试着将基因和生存率联系起来,希望能将其作为疾病预测的相关生物学指标。最初的研究提示MYH7(编码的β肌球蛋白重链)和TNNT2(编码的心肌肌钙蛋白T)的基因突变为恶性的或良性,这一研究结果让大家对能通过基因突变预测HCM风险产生了希望,但之后的一系列试验发现:在家族成员中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相互矛盾。而且,连续的以先证者为样本的研究表明,从基因方面判断的的恶性或良性的预后在大型转诊中心的研究中结果不一致。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对基因型特异的危险分层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基因型对HCM的临床诊治会有所帮助吗?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50607人浏览
发布于:2011-03-14
-
早期复极综合征,我们是否在小题大做?
编者按: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早在1936年,Shipley和 Hallaran对这种图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而这一观点持续了近60年。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一直认为ERS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须特别地关注和处理。而近年来,一些临床证据显示ERS并不总是良性的,为此有人提出ERS需要作为一种致死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来应对,究竟该如何处理ERS?这的确值得谨慎思考。随着近期ERS相关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病例报道不断出现,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认识和应对方法,如何认清其真实面目以合理应对?面对众多ESR患者,我们是否在小题大做?
作者:张萍
有50300人浏览
发布于:2011-02-24
-
心血管病基因治疗,得失之间如何取舍?
编者按:1992年人类首次成功地应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揭开了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序幕,此后基因治疗曾盛极一时。但2000年后,由于基因转移技术的限制、致癌风险和死亡病例的出现,人们对基因治疗安全性的关注更为强烈,相关治疗一度被打入冷宫。近年来由于基因转移技术的改进和心血管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又重新活跃起来。但是,我们对基因治疗诸多风险的关切和担忧仍未消失,心理上的种种阴霾阻碍着这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68887人浏览
发布于:2011-01-14
-
两个有关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之争
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DVT)、肺栓塞(PE),甚至发生致命的PE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早在1986年发表了第一部有关静脉血栓栓塞(VTE)临床指南......
作者:何川范永前杨庆铭
有32063人浏览
发布于:2011-01-06
-
IHD之细胞因子治疗, 一场遥遥无期的约定?
编者按: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干细胞治疗机制更多地依赖于旁分泌作用和促血管新生作用。因而,细胞因子的临床作用日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细胞因子治疗承载起了为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a Heart Disease, IHD)的生物治疗带来新革命的厚望。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祖细胞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也可能会激活其他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这些作用被认为是细胞因子影响血管新生从而治疗IHD的主要机制。基础研究显示有潜力的细胞因子种类越来越多,干细胞和细胞因子联合治疗也越来越多,临床前研究和小规模观察性临床研究均取得不错的疗效。但令人失望的是,迄今为止,设计更加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未能重现其良好疗效。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细胞因子用于IHD治疗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呢?难道,这一切仅仅是一场遥遥无期的约定?
作者:黄浙勇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有49549人浏览
发布于:2010-12-27
-
隐匿性高血压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编者按:第23届国际高血压学会年会(ISH2010)于2010年9月26~30日期间在温哥华隆重召开,大会热点频现,议题丰富,受到众多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在本次会上上,专家们围绕近期的焦点话题展开了多次辩论,会场气氛积极热烈。其中“隐匿性高血压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和“IMT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评估的中的作用”引起了专家的普遍关注。《国际循环》现场记录了两场辩论会的详细信息,并整理成文,与广大读者分享。
作者: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姚利萍郭冀珍
有51776人浏览
发布于:2010-11-23
-
IMT 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评估的作用
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干预必须考虑这些危险因素并将心血管危险分层作为制定临床策略的重要基础。在第23届ISH年会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一个新的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因素是否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工具,其价值体现在何处?
作者:国际循环网
有50146人浏览
发布于:2010-11-23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优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吗?
1977年,Gruentzig完成了医学史上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开辟了冠心病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纪元。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均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 TFI)入径完成,术后病人需要强迫卧床,并有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的风险。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进行了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由于接受TRI的病人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且不必强制卧床24小时,从而真正开创了微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代。TRI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大型心脏中心的常规方法,TRI优于TFR的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介入医生所接受。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者:杨跃进窦克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有50554人浏览
发布于:2010-11-22
-
左室心内膜起搏,CRT的新台阶?
编者按:双心室起搏的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被推荐用于心力衰竭和心室失同步患者,大量随机试验证实CRT可以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症状,增加活动耐力,降低死亡率。理论上,选择理想的左室电极植入位置可以提高CRT的有效性。过去大多数研究中,左室电极一般植入冠状静脉窦的心侧静脉或后外侧静脉。这一技术需要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尽管相关技术和器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迅速,我们仍然会在部分患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手术失败。对于无法成功植入冠状静脉窦电极的患者,多采用开胸或胸腔镜植入心外膜电极的方式。然而,对于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外科手术带来了更高的死亡率。左室心内膜电极起搏(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Stimulation,LVES)对于不能经冠状静脉窦植入的患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起搏位置也更具合理性。但是,由于技术复杂及电极在左室腔带来的血栓栓塞风险,使得这一技术的临床推广受到严重制约。近期发表的几项在动物模型及人体的研究发现,相比心外膜电极起搏,LVES方式CRT取得了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结果。LVES用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CRT的前景如何,今后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LVES,LVES方式CRT能够走得更远吗?
作者: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有63204人浏览
发布于:2010-11-22